當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連日飆升,中國銀行間流動性危機爆發時,中國央行的態度曾讓市場解讀為實施“休克療法”,有市場人士抱怨央行打擊影子銀行的時機挑選有誤。
對此,野村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蘇博
文(Robert Subbaramen)向本報表示,中國債務危機已經刻不容緩,央行此舉正確及時。并且,在他看來,“中國央行應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 。
“一個正確的做法”
《21世紀》:中國銀行間流動性危機揭示了中國影子銀行的問題。很多投資者視其為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中國版。你怎么看?
蘇博文:中國銀行間流動性危機反映出財政失衡問題嚴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導致該問題。
首先,中國的債務水平比較高。就影子銀行來說,其杠桿已超過了國民生產總值(GDP)的200%。
其次,累積債務的速度比較快。野村證券中國經濟學家張智威對此提出了“5-30規律”,即從美國、歐洲、日本等國的歷史數據來看,當一國的債務和GDP比率的增長速度在5年時間內超過30%,那么該國往往會走向金融危機。中國將觸及“5-30規律”。
最后,中國未來的經濟產出在減速。譬如,中國的勞動人口和生產率都在下降。這致使未來走向變得艱難。這也決定了關鍵在于中國政府的政策。
《21世紀》:李克強總理此前吹風稱,“激活存量信貸。”央行此次也一度態度強硬,顯示了其“斷奶”的決心。在你看來,這次的貨幣政策是“新官上任三把火”,還是預示真的經濟結構改革?
蘇博文:我認為近期的緊縮政策是一個正確的做法,它顯示出新一屆中國政府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所以才決定打擊影子銀行。他們看得很長遠。
一般來說,每個國家都經歷著兩個周期。一個是商業周期,事關GDP增長;另一個是金融周期,事關債務、資產等。目前,中國的金融周期呈向上走趨勢,走高得有點兒離譜。而另一方面,其商業周期又在下行。這就是中國政府把重心轉移到金融周期上的背景。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好的決定。否則的話,金融泡沫破裂會導致經濟體陷入嚴重衰退,即“資產負債表衰退”。美國、日本都經歷過“資產負債表衰退”。這意味著去杠桿,不再有人想要借款。
中國的新領導人將掌權10年。“資產負債表衰退”顯然不是他們想要在任內看到的。所以,他們愿意為避免危機發生而做出調整,犧牲部分GDP增長來換取更平衡的發展。
政策收效需要時間
《21世紀》: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生影子銀行“爆倉”。如果央行意在打擊影子銀行,收效并不顯著啊。你怎么看?
蘇博文:金融政策的收效需要時間。對金融政策,下一個值得觀察的經濟指標是中國的廣義貨幣(M2)。5月份,中國的M2增長高達15.8%。這個數值會回歸到13%。在緊縮的貨幣政策下,我們預計中國二季度GDP增速將為7.5%,三季度將進一步下滑到7.3%,四季度將下跌到7.2%。
《21世紀》:是不是上屆政府的“4萬億”信貸刺激經濟政策為中國銀行間流動性危機埋下了伏筆?
蘇博文:不能這么說。在當時全球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溫家寶總理不得不釋放流動性來刺激經濟。現在的情況和朱镕基總理1993年實施“軟著陸”的情況比較相似。
“沒有完美的時機”
《21世紀》:也有人指責央行此次行動是“休克療法”。相比之下,美聯儲在宣告退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之前,和市場多次進行了溝通。你覺得,央行在調節市場方面是否應該向美聯儲學習?
蘇博文:不是這樣的。國際清算銀行(BIS)在年度報告中特地指出,“在過去的10-15年中,各國央行對金融穩定性關切的回應是不對稱的。”在發達經濟體中,當發生金融危機時,央行往往大幅削減政策性利率。但在危機之后,央行往往在加息上表現得遲疑。
注意BIS的措詞“不對稱”。所以,我認為,中國央行應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每個人都知道影子銀行的問題,越是對這個問題遲疑不決,問題就越積越大。中國央行應使放貸銀行明白風險。否則會導致銀行“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風險困境。
《21世紀》:正值美聯儲透風要退出QE3,資本加速逃離新興市場之時,中國央行卻采取了緊縮政策。這個時機恰當嗎?
蘇博文:挑選時機的關鍵在于本國經濟狀況。譬如,美聯儲在實行第一輪寬松政策時,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抱怨說,這樣會導致新興市場泡沫泛濫,但美聯儲依然釋放流動性,因為美國經濟復蘇需要這樣做。沒有完美的時機。
而且,如果中國央行按兵不動,可能會導致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爆發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