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異成績單蓋頭半露,四方喝彩接踵而至。這還沒完,據多位香港投行人士估計,按香港會計準則計算,中國人壽2006年的利潤增長將遠高于按中國會計準則下的增長幅度。
“估計香港準則下,國壽的利潤將會翻倍。”國泰君安(香港)研究員羅景表示。
隨著中國人壽、中國平安(2318.HK),乃至中國財險(2328.HK)和中保國際(0966.HK)的接連回歸,或是列上回歸A股日程,兩地會計準則間的差異或將使投資者陷入分辨迷局。相關人士透露,今年1月起啟用的中國新會計準則,對保險公司的會計利潤將產生重大影響,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公允價值的計入。
兩項異同左右凈利
中國人壽此番發布業績預增,采用的是舊的中國會計準則。
羅景認為,舊的中國會計準則與之前中國人壽在香港發布業績時所采用的香港財務報告準則主要有兩個比較大的差異:投資分類與費用攤銷。
對于中國人壽這樣業績大幅倚重投資收益的公司,投資分類的方法對其最終核算的利潤有重要影響。
按中國人壽在A股招股意向書,“在中國會計準則下,基于其流動性和預期持有期將投資分為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短期投資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核算而長期投資則以其成本確認和計量”。
而按《香港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國人壽需將投資資產分為三類:“通過損益表反映公允價值變動的金融資產(交易證券)、可供出售證券和持有至到期證券。”前兩者以公允價值列示;持有至到期的投資以使用實際利率法計算得出的攤余成本列示。出售通過損益表反映公允價值變動的金融資產或因公允價值變動而產生的已實現或未實現收益或損失在當期損益表中確認。
“過去一年大牛市中很多的收益,因為仍在持有沒有變現而無法反映到中國會計準則下中國人壽的利潤中來。”羅景說。
按相關披露資料,2006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僅因投資分類的差異,在香港會計準則中所反映出的凈利潤就要比在中國會計準則下多38.4億元。與之相對,在股市欠佳的2004年、2005年,同樣受此項差異的影響,中國人壽在香港會計準則下的凈利潤分別較國內少5.23億和4.14億元。
另一個影響較大的因素來自遞延傭金、手續費及營業費用的確認。這是兩地會計準則在保險公司保險業務上影響最大的部分,2006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因此在香港會計準則上的凈利潤較中國會計準則口徑高出25.32億元。
招股意向書解釋,在中國會計準則下,傭金支出、手續費支出及營業費用全部計入保單獲取當期的利潤表中,同時,精算準備金的計提方法內含首年費用超過標準保單費用溢額的準備。而在香港財務報告準則下,與承保新保及續保業務直接相關且根據這些業務變動而變動的費用支出為遞延費用。
根據招股意向書,2006年上半年,中國人壽按中國會計準則呈報的凈利潤是58.17億元,而按香港財務報告準則口徑,這一數字變成89.66億元。中國會計口徑下凈利潤僅相當于香港口徑下的64.88%。而在過去的2004和2005年,主要取決于費用遞延的影響,中國口徑下的凈利潤占香港口徑的比例更高達40.71%和58.63%。
封閉式基金樣本
實施新會計準則后,對保險公司影響最大的在于投資收益的確認。新準則將顛覆以往的成本計價概念,代之以公允價值判斷上市公司的資產與負債狀況。對保險公司,年終報表中所出現的凈利潤將以市值的方式考慮浮動盈虧。
顯然,對于中國人壽這樣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公司而言,其影響是巨大的。
以封閉式基金為例。2003年至2006年中期,中國人壽通過不段增倉,已合計持有封閉式基金7.69億元。但由于作為中國人壽投資目標的股票和基金至今尚未發布2006年年報信息,中國人壽在其中的持倉比例無從準確得知。
2006年下半年,市場上已罕見封閉式基金賣盤。深圳一家基金公司負責人認為,中國人壽在封閉式基金上的絕大部分持倉應當持續至今。此外,由于2006年中期,在當時發布半年報的54只封閉式基金中,中國人壽平均持倉比例高達9.47%,已逼近監管上限,他預計中國人壽的持倉亦不會增加。
由此,若按舊的中國會計準則,這些現價動輒2元以上的封閉式基金,因未經變現的只有以幾乎全部1元以下成本價進行計算。據WIND統計數據,截至1月31日,全部封閉式基金在過去250日內,價格上漲了164.25%,而過去一年間,其凈值的平均增加幅度也達到了121.50%。
顯然,中國內地投資者是無法在中國人壽按舊中國會計準則發布的報表中享受這一收益的。
“不久的將來,公允價值的方式將被回歸A股的保險公司大幅采用。這在牛市中意義尤其顯得重大。”一位內地投行的研究員表示。(21世紀經濟報道 王小明 2007-2-2)
(w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