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必須在重點難點上突破
雖然,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有所緩解,但全球經濟增長仍未出現明顯起色,全球金融危機的余波未平。中國實體經濟脆弱、產能過剩、股市低迷、房地產調控形勢嚴峻、地方債務等金融風險集中顯現的困局并未完全化解。但是,面對經濟下行的大趨勢,中國政府沒有采取“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經濟增速推高”的辦法,而是果斷選擇了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策略,在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大膽實施了一系列創新性的政策措施,特別是敢于在一些重點、難點環節上實現革命性突破,釋放出全面促增長的強勁動力。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利好的一面日趨顯現,8月PPI指數的服務價格增幅仍然維持在高位,表明第三產業的需求十分旺盛;8月份零售總額的增長,PMI、工業增加值、用電量、貨運量等都出現了回升的勢頭。這些因素都表明經濟增長存在可持續性。這些事實,有力的消除了人們對中國經濟“增長過緩”、“硬著陸”的擔憂。
我們看到李克強總理闡述了本屆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通過簡政放權,為各類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以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領域改革。推進結構性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一些壟斷領域放寬市場準入,引導民間投資增長,為各類所有制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等。
不斷探索對外開放的新路子,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在上海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重點在投資準入、服務貿易領域擴大開放方面探索經驗。通過提高對外貿易便利化等措施來促進進出口的平穩增長。
此外,在財政政策方面,堅持不擴大赤字,而是調整支出結構,壓縮行政開支,加快支出進度,尤其是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結構調整和保障民生的支持,對小微企業實行稅收優惠;在貨幣政策方面,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重點是通過盤活存量、用好增量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
這些舉措,既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又惠及社會民生。贏得了與會外國企業家的廣泛好評,認為中國政府今后的統籌施政,通過調整結構、促進改革來提升經濟發展質量。這說明中國政府很重視補齊短板,讓經濟結構更科學,發展質量更高。
中國經濟要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改革,改革是發展的最大紅利。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攻堅階段,中國有勇氣、有信心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進行脫胎換骨式的改革,因為,中國有著巨大的改革創新的領域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