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省抓住當時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從1963年開始發展外向型經濟,鼓勵扶持出口加工工業,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變,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在臺灣省的經濟發展中,加工貿易功不可沒。
一、經濟發展概述
中國臺灣省的經濟是從1949年開始起步的,經過三年的恢復階段、十年的進口替代工業化階段和出口導向工業化階段,臺灣省的經濟發展迅速,并形成一個新興工業基地。臺灣省的工業化過程是一個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勞動密集型工業到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轉軌的過程。
臺灣省的工業化從輕紡工業入手,經過五十年代的進口替代和六十年代的加工出口,輕紡工業發展很快。六十年代開始,臺灣省發展輕紡工業主要依靠“進口――加工――出口”。臺灣省輕紡工業基本上是出口加工工業或加工裝配工業,因此對進口原料和設備的依賴很大,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潛在威脅。1972年農工原料進口額比1952年增加近10倍,機器設備進口增加38倍,原料和機器設備的進口占當年進口總額的94%。
臺灣省1979年制定了“臺灣經濟建設十年計劃”,明確提出加速“工業開放”的重點在于發展機械、電子、資訊等技術密集型工業,又稱為“科技升級”,要以“科技升級”帶動“工業升級”。臺灣省把發展資訊工業看作是最適合、最有利的策略性工業,并認為它是一種知識密集型工業,消耗能源和材料少,附加價值高,具有廣闊的市場和發展前景,有利于發揮自身技術工人力量強、勞動成本低的優勢。
進入90年代以來,臺灣省在以IT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生產加工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目前,臺灣省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制造業的比重已超過60%,信息產業和半導體產業產值已分別躍居世界第三位、第四位,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生產基地,半導體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已接近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996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已達到48%,信息產業成為臺灣省第一大出口產業,其中主機板、鼠標、鍵盤、監視器等9項產品出口額居世界第一。
二、加工貿易政策
(一)出口加工區
中國臺灣省是第一個在亞洲設立出口加工區的。六十年代,臺灣省設立了世界上第一批加工出口區――高雄加工出口區以及楠梓加工出區和臺中加工出口區。臺灣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集中力量為外資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1965年1月30日公布“出口加工區設置管理條例”,1965年籌建高雄出口加工區,1966年12月建成。臺灣省出口加工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完備,收費標準低于其它地區。各項待遇更加優惠。在稅收方面,投資企業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半成品等免征進口稅,產品出口免征出口稅;營業后頭5年免除營業稅、商品稅和企業所得稅,5年后的企業所得稅也只課18%;利用再投資,其數額低于年所得額的25%時,免征所得稅。此外,企業還可得到出口信貸、自由匯出紅利等。加工區管理完善,手續簡化,效率提高。
30多年來,這三個加工出口區累計出口630多億美元,進口330多億美元,績效顯著。同時也帶動了臺灣省工業的發展、提供就業機會(曾高達9萬多人)。
(二)倉儲轉運專區的設置及功能
近年來,因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跨國企業全球化經營影響及亞太營運中心計劃的推動,臺正致力于加工出口區的轉型工作,從整體上調整加工出口區的功能,并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為發展導向,積極進行擴區轉型規劃,擬在高雄、臺中港區及其附近區域,設置以海空聯運為主軸的倉儲轉運專區,其目的在于吸引國內外生產廠商將關鍵性零組件、半成品匯流至專區內組裝,經由倉儲轉運、制造業前后道工序作業,將產品行銷到世界各地,并帶動關聯性產業活動,這是一個集海、空航運、金融、商品與人力流通、科技開發及產業綜合的運作型態。
目前,規劃中的倉儲轉區設于臺中港、高雄港及小港航空站、除小港擴區部分為空運倉儲轉運專區外,其余為海運轉運專區,擬發展為亞太地區接駁歐美大型貨輪再以小型貨分裝至東南亞及大陸各港口之轉運中心,規劃設置范圍包括四個專區:
1.中島專區(含原高雄加工出口區):該區將成為高附加值制造業、倉儲及國際貿易業營運中心。
2.成功專區:主要功能包括倉儲配售業、金融業、區域營運中心、電子及信息業、精密機械器材制造業之前后工序業務及簡易加工。
3.臺中港專區:主要功能包括高附加值制造業、貨品加工重整再出口等關聯產業。
4.小港專區:位于高雄國際機場北側,主要發揮產業功能,包括空運倉儲、電子精密機械器材制造業等。
以上四個倉儲轉運專區已由純制造功能往上下延伸發展為具有研發、設計、儲運、行銷、分銷、發貨等功能,帶動了關聯性產業之發展,達到了營運中心的規模。
為發揮倉儲轉運區的功能,臺灣省當局制訂了特殊的優惠政策:從事轉運業務者按營業收入的10%征收所得稅;若產品內銷,其內銷之關稅依完稅價格扣除30%以后,對其余額征稅。貨物在同一專區內流動,不實行海關管制。
目前,加工出口倉儲轉運專區計劃已納入臺灣省境外航運中心計劃范圍之內,也是臺灣省亞太營運特區的一部分,更是目前高雄經貿特區的實體執行專區,以陸海空模式營運,利用充裕的腹地空間、優惠的政策以及一站式后勤服務從事倉儲運輸、拆裝、加工重整、組合、驗證、標簽、包裝、發貨等綜合性加工之功能,預期轉型后的加工出口區之倉儲轉運專區可承接上、中、下游產業,可綜合高雄港區、臺中港區之發展,并帶動鄰近地區的通訊、金融、保險、研發(R+D)、訓練、國際貿易及商業服務之發展。預計,到2006年可創造總產值1,000億美元及增加十萬個就業機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