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東南亞各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推進本國的貿易自由化,加工貿易已經成為這些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貿易方式,在促進本國經濟快速增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東南亞各國的加工貿易既有相同之外又有不同之處。下面就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三個東南亞國家有關加工貿易的關稅和管理制度作以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各國中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由于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高速發展,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是靠加工貿易發展起來的,現在其許多部門的生產技術都居世界領先水平。
(一)經濟發展概述
英殖民者統治的140年里,新加坡經濟落后,是主要依賴轉口貿易的商業城市。1965年獨立后,新加坡政府采取以工業為主導的多元化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新加坡發展的歷程中,加工貿易所起的作用巨大。1998年,新加坡吸引外資72.18億美元,國際貨物貿易額達2,256億美元,服務貿易額達422億美元。
(二)出口加工業的發展
新加坡獨立后,由于國內市場狹小,前一個時期所實行的進口替代型經濟發展戰略,在不長的時間里就暴露出許多弊端,因此,新加坡政府及時調整其經濟政策,1967年頒布了“經濟擴展獎勵(豁免所得稅)法案”,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吸收國外資金,把經濟發展引向出口導向的軌道,是新加坡的一項國策。外國直接投資的大量引進,不但緩解了資金不足的矛盾,而且由于國外直接投資通常伴隨著投資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大大改變了技術落后狀況。外國直接投資在新加坡制造業固定資產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很高,1966年為45.6%,1979年就高達81.2%。
(三)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促進
新加坡的工業化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開始的。七十年代,隨著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出現了勞動力供過于求、工資逐年提高、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等問題。新加坡政府在1975年開始了工業的轉型,設立資本協助計劃,對本國和外資企業發展高技術工業提供優惠貸款;1976年設立了小型工業資助計劃,鼓勵本地工業投資于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1978年設立了產品發展資助計劃,刺激企業加強研究及開發;1979年宣布實行“第二次工業革命”,決定大幅度連續3年提高工資,迫使企業少用勞動,更新設備,以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和電腦化,即進行全面技術更新,將工業發展的重點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工業的附加價值,以增加新加坡工業制成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90年代以后,新加坡利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優勢,以加工貿易方式同發達國家在IT產業進行水平分工;在部分具有優勢的產品上,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進行研究開發、生產的合作,使新加坡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提高到了70%以上,其中80%是以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
(四)設立出口加工區
新加坡的出口加工區是從工業區發展起來的,最有特色的是裕廊工業區。新加坡設立的出口加工區,對需要發展的產業實行減免稅優惠待遇。1967年頒布的“經濟擴展獎勵(豁免所得稅)法案”即是其中一項鼓勵政策。新加坡大力鼓勵外商投資,主要是用來發展出口加工工業,70年代已經有一半的外商集中在制造業,為其發展加工貿易提供了支持。
新加坡加工貿易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部門工作效率高,基礎設施環境同發達國家接近或相當;另外,新加坡政局穩定,通貨膨脹率低。通過調整加工貿易產品的產業結構,新加坡已經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
二、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是資源豐富的熱帶國家,素有千島之國的美稱,橡膠、木棉等產量居世界第一。90年代以來,進行過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吸引外國投資、對外承接加工貿易等措施,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
。ㄒ唬┙洕Y構的調整和改革
印度尼西亞獨立后,推行初級產品出口發展戰略和石油產業支持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同時限制外國資本,以保護民族經濟的發展。80年代中期,世界石油價格暴跌,印度尼西亞經濟出現衰退,政府開始調整原來的經濟結構,推行改革,放寬在貿易、投資和金融等方面的限制。印度尼西亞的第五個五年計劃(1989-1994)就是通過發展加工工業和替代進口產品工業,發展技術密集型產品,實現了經濟起飛。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所受的影響比較大,但至今仍然大力推行改革,吸引外資。
。ǘ┌l展加工貿易的政策
90年代以來,印度尼西亞在西部蘇門答臘東海岸地區建立了新加坡-柔佛(馬來西亞)--廖內(印度尼西亞)金三角,主要從事加工貿易,由新加坡提供資金,印度尼西亞提供廉價資源和勞動力,馬來西亞提供部分市場及管理。該地區出口創匯占印度尼西亞的50%。此外,政府將鄰近新加坡的巴潭(BATAM)辟為經濟開發區,全島享有保稅特權,貨物進口可免繳進口稅(除非轉運至印度尼西亞內地),外資公司在該島可享有100%的股權。目前,該島主要生產電子產品、電力組件、汽車組件,玻璃、手表、化工及兒童玩具等。
近年來,印度尼西亞政府為了使其市場國際化、經濟結構多元化,國家投資協調部出臺了各種優惠政策,以鼓勵與生產加工出口產品有關的設備和原料進口。減免稅便是其中最優惠措施之一。通過減免稅政策,進入印度尼西亞的商品一半以上享受優惠措施。
免稅的對象主要是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即所謂的專業出口產品生產者。專業出口產品生產者可以享受減免稅優惠進口原料、機器設備(包括二手設備),而不受許可證和配額限制。出口商品生產者資格要獲得認可,在申請減免時提供一份出口產品消耗清單。為了便于監管,進口原料到出口成品的期限為1年。
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可享受的措施有:稅前免稅,這是廣為采用的一種辦法。根據這個辦法,出口商品只要提交年度生產和出口計劃,附上過去經營的有關單證,經批準就可以免征進口稅費。但用于內銷的部分仍照章征稅。先征后退,即進口時先征收,出口時退還成品中所含的已繳納的進口產品的關稅和費用。
三、泰 國
泰國是東南亞各國中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國家之一。近年來,由于其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開展加工貿易,經濟發展很快,已由傳統的農業國向工業國邁進。
為鼓勵和促進泰國的外貿出口,泰國海關通過降低稅收負擔和加速出口驗放降低生產成本的辦法,增強本國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泰國海關采取的優惠措施,其中涉及加工貿易的政策包括:海關退稅制度、保稅倉庫制度、出口加工區制度。其中退稅制度實行先征后退,后兩種制度實行免稅,不征不退。
。ㄒ唬┖jP退稅制度
海關退稅,即對用于生產出口產品而進口的原材料退還已征收稅款。
退稅原則:海關退稅適用于為生產出口產品而進口國外原材料所征的稅款,其中包括進口關稅、國內稅、市政建設稅、特別費。這些稅費已由進口商在貨物進口時已經交納,或已提供了進口擔保。進口原材料在進行加工、混合、組裝或重新包裝,并復出口后,由海關根據生產程序計算退稅稅額退稅。退稅必須以原材料進口之日起1年內加工復出口為條件,退稅方法視向海關提供的進口擔保的方式而定,如現金、銀行擔保等。
退稅程序:包括審批、進口申報、提交生產程序資料、出口申報、遞交退稅申請表和退稅稅額的計算、退稅資料的準備和撤銷擔保等6個環節。
。ǘ┍6悅}庫制度
經批準設立保稅倉庫的經營人所經營的進出口貨物享受免征進出口關稅和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的優惠待遇。但進口貨物必須原樣、或經加工成為半成品、成品后復出口。保稅倉庫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制造型保稅倉庫,指為生產、加工、組裝出口制成品而存放進口原材料的保稅倉庫。
2.免稅商店型保稅倉庫,指存放供展覽和銷售帶出泰國境外商品的保稅倉庫。
3.修理或建造船舶型保稅倉庫。
4.基礎性原材料保稅倉庫,此種保稅倉庫主要是公共服務型保稅倉庫,存放貨物時限為1年。
5.包裝和重新包裝保稅倉庫。
(三)出口加工區制度
泰國政府批準的出口加工區屬工業區,設立出口加工區的主要目的是加工出口商品。出口加工區內的商人在進口建廠用機品設備、建筑材料方面享受免除進口關稅、工商稅、市政建設稅、投資特別費和其它費用的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