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 價值鏈 | 指企業為了滿足長期的市場目標以及整個鏈條的共同利益而進行的戰略協作。 |
供應商——生產商(采購-生產-銷售-服務)——中間商(輸出-輸入-輸出-輸入) |
驅動因素 | 市場差異化:瞄準時機發展差異化市場 |
質量保證:建立詳細的從初級生產到零售的質量保證系統。 |
鏈條組織:目的在于減少交易、存貨及運送費用,找出價值鏈中的瓶頸部分以及無效率部分進行改進。 |
波特的價值鏈理論 | 邁克爾.波特把價值鏈定義為顧客愿意為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支付的價格。 |
(1)在分析企業競爭力時應使用價值指標而不是成本指標。 |
(2)價值可以用企業的總收入來衡量,也是企業銷售其產品或服務的價格。 |
(3)價值的概念要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理解。 |
(4)同一行業內的所有企業都擁有相近的價值鏈。 |
(5)價值鏈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到給企業貢獻最多增加值的活動,并且規劃相應的戰略進行改善。 |
價值鏈中價值增值活動分類 | 波特的價值鏈分析區分了五種基本活動和四種輔助活動。 |
五種基本活動 | 進貨后勤 | 與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接收、儲存和分配相關聯的各種活動。例如:入貨、倉儲、存貨控制等。 |
生產經營 | 將各種投入品轉化為最終產品或服務的各種活動。例如:機械加工、組裝、測試包裝等。 |
發貨后勤 | 產品集中、儲存以及配送最終產品的活動。例如;產品庫存,搬運、送貨等;如果企業提供的是服務,外部后勤則更多地涉及引導顧客消費。 |
市場營銷 | 提供買方購買產品的方式,引導買方進行購買的各種活動。例如:營銷管理、廣告宣傳、銷售渠道以及定價和促銷等。 |
服務 | 向顧客提供能使產品保值增值的各種服務。例如:安裝、維修、使用培訓、零部件供應、產品生命周期結束后的回收等。 |
四種輔助活動 | 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 指常規管理系統和管理活動。例如:計劃、財務、會計、組織結構、法律服務、信息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等管理行為。 |
采購 | 指購買各種投入的活動。 |
人力資源管理 | 指企業對員工的管理。關注的是人員的招聘、培訓、開發和員工評價以及制定工資、福利等各種活動。 |
技術開發 | 包括技術訣竅或技術成本、工藝設備、生產過程、產品設計和研究、辦公自動化等。 |
價值鏈中資源的分解與描述 | 價值鏈不僅僅是機器、資金與人力資源的結合。價值鏈通過組織投入到產出的過程來增加產出的價值。資源本身對于企業是沒有價值的,企業只有通過組織這些資源來匹配價值系統,并且價值系統要確保產出的產品或服務讓顧客滿意,這樣才能對企業產生價值。 |
分析步驟 | 識別價值活動 | 價值鏈包含五種基本活動和四種輔助活動。 |
識別成本和價值驅動因素 | 針對每一項價值活動找出對成本影響較大活動的過程。 |
識別聯系 | 內在聯系+外部聯系 |
活動之間的聯系表示企業需要統一規劃這些活動。例如:JIT方法需要順利運作的生產、發貨后勤與服務活動(例如安裝)。 |
企業通過權衡各種活動的成本效益來優化活動。例如:對產品設計的更多投入可以減少對售后服務的需求。 |
企業競爭優勢的三個來源 | 價值活動本身。企業必須要確認那些支持企業競爭地位的價值活動,并同其他企業對比,以此可以發現自身競爭優勢之所在。 |
價值鏈的內部聯系。基本活動之間、不同輔助活動之間、基本活動與輔助活動之間存在著聯系,競爭優勢往往來源于這些聯系。 |
價值鏈的處部聯系。聯系不僅存在于企業價值鏈內部,而且存在于企業價值鏈與供應商、渠道價值鏈和買方價值鏈之間。 |